一份牽動全國近百萬家基層醫療機構的重磅文件正式落地,中醫藥將在慢性病防治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窗口期。
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基層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的指導意見》,不僅首次將中醫藥服務全面納入慢性病防控主線,更預示著基層醫療資源將迎來一輪結構性調整。
這份文件明確劃定了一個近在咫尺的時間節點——到2027年,開展緊密型醫聯體建設的縣(市、區)要基本實現基層慢性病“防、篩、診、治、管、康”全流程服務。
而對全國數萬家中醫類診所而言,這份文件更是一把開啟增量市場的金鑰匙。
1. 政策破壁
六部門協同發文的背后,是國家對基層慢性病防治能力的深度憂慮與戰略布局。
當前,我國慢性病發病率呈井噴態勢,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近70%。
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慢性病防控的主陣地,卻長期面臨服務能力不足、群眾信任度不高的困境。
《指導意見》的出臺,正是要打通這一梗阻。文件明確提出,將中醫藥服務融入慢性病健康管理全流程——這意味著從風險評估、健康干預、隨訪管理到康復治療,中醫藥將不再只是“配角”,而是與西醫并駕齊驅的核心力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鼓勵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所納入醫聯體,這意味著長期以來被排除在主流醫療體系外的社會辦中醫機構,首次獲得了與公立醫院平等合作的制度保障。
2.市場重構
慢性病管理市場的版圖正在被重新繪制。
根據《指導意見》,基層慢性病健康管理將重點開展五個方面工作。其中,“慢性病中醫藥健康服務”被單獨列出,與其它四項工作并列,彰顯了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獨特地位。
對中醫診所而言,三大市場機遇清晰可見:
一是中醫藥預防服務市場。政策要求對慢性病高風險人群進行風險評估和干預,中醫“治未病”理念有了用武之地。體質辨識、藥膳指導、傳統養生等中醫藥預防服務,將首次被系統性地納入慢性病防控體系。
二是慢性病康復服務市場。文件明確提出將中醫藥融入慢性病康復環節,針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中醫康復方案,將成為中醫診所的特色優勢。
三是“互聯網+中醫藥”市場。政策強調要強化數智賦能,支持醫學人工智能輔助技術在基層的應用。這為中醫診所開發線上慢性病管理服務、開展遠程辨證論治提供了政策依據。
3.地方先行
在國家政策明朗前,多個省份已悄然開啟社會辦中醫試點,為全國范圍的政策落地探路。
在甘肅,省衛健委近期印發方案,明確優先將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并對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和診所,取消具體數量和地點限制。這一政策突破,為中醫診所進軍慢性病管理掃清了最大障礙——醫保支付。
河南鄭州則把中醫藥特色服務項目和中藥制劑納入醫保作為突破口。隨著更多中醫特色服務項目獲得醫保認可,中醫診所提供慢性病服務的支付瓶頸將得到有效緩解。
浙江常山的實踐更為具體——縣財政對公立醫療機構中醫處方按每張不低于15元的標準給予補助。雖然目前這一政策主要針對公立機構,但為未來財政資金支持社會辦中醫機構提供了參考依據。
這些地方試點,共同勾勒出中醫藥全面融入慢性病管理的實施路徑,也為全國近百萬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4.破局之道
面對這一歷史性機遇,中醫診所需要從四個維度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
打造特色??疲纬刹町惢瘍瀯?。慢性病種類繁多,中醫診所應結合自身優勢,選擇幾個重點病種深耕,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治療、高血壓的中醫綜合調理等,形成品牌效應。
擁抱技術變革,實現服務升級。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發慢性病中醫健康管理平臺,實現診前風險評估、診中辨證論治、診后隨訪管理的全流程服務,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
融入醫聯體網絡,獲取資源支持。主動與牽頭醫院或上級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參與慢性病管理協同服務網絡,通過資源共享、技術幫扶、雙向轉診等形式,提升服務能力的同時擴大患者來源。
構建健康服務產品線,拓展收入結構。基于中醫“治未病”理念,開發針對不同慢性病的中醫健康管理產品包,如中藥代茶飲、穴位貼敷、傳統功法教學等,實現從單純醫療服務向“醫療+健康管理”的轉型。
慢性病防治的“中醫模式”正在全國范圍內加速構建,一個屬于中醫診所的黃金發展期已經到來。
隨著2027年時間節點的臨近,各地配套政策將密集出臺,基層慢性病管理市場將迎來結構性調整與增量機遇。
對于敏銳的中醫診所經營者而言,現在要思考的不再是要不要參與,而是如何在這場基層醫療變革中搶占先機。
最后,如果您的診所需要一款集線上預約、客戶管理、線上商城、進銷存管理、營銷管理、微信服務、數據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診所管理系統,歡迎隨時聯系。
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
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