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守護社區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診所承擔著常見病診療、基礎醫療服務等核心職能。但是,最近卻有很多人打著“打假”的幌子去碰瓷診所,比如刻意利用法律規則漏洞,人為制造違規場景來精準碰瓷,以此來索要高額賠償。這樣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基層醫療的正常運行秩序,也為診所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1.“打假”變“碰瓷”,基層診所成圍獵目標
與普通患者正當維權不同,專業“醫療打假”者的真實目標并非解決糾紛,而是通過設局埋雷、放大瑕疵、惡意投訴等手段牟取高額利益。這類群體深諳《藥品管理法》《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等法規中的處罰細則,更精準掌握基層診所管理上的薄弱環節,專挑小而散的醫療機構下手。
2024年3月,河北某診所的王醫生就經歷了這樣的“碰瓷”事件。一名男子以“胃痛”為由就診,主動要求醫生開xx胃藥。王醫生按照規范完成問診,登記后開具處方并交付藥品。男子拿藥走后不久折返,卻是帶著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聲稱藥品外包裝生產日期模糊、屬于“劣藥”并出示了提前拍攝的“證據”,要求診所賠償5000元。
經核查,藥品質量無問題,所謂“模糊”只是印刷工藝導致的細微瑕疵。但對方態度強硬,用“起訴”和“向衛健部門舉報違規售藥”施壓。為避免更大麻煩,王醫生最終妥協,給了男子3000元平息此事。
類似這樣的事件還有很多。根據多地基層醫療行業協會統計,從2023年至今,針對基層診所的“職業打假”類投訴量同比增加40%,超8成是藥品標簽不規范、醫療器械存儲不達標、處方書寫瑕疵等細節問題,且多數以診所“私了”收場。
其實這類假“打假”真“碰瓷”的行為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團伙成員分工協作,有人專司摸排診所管理漏洞,有人扮演患者收集證據,還有人負責施壓談判,環環相扣,將基層診所逼入“維權難,自證難,耗不起”的困境。
2. 常見套路要注意!
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見套路,大家要提前防范。
專抓藥品的細枝末節,雞蛋里挑骨頭。比如,藥品在包裝、存儲、效期等方面有瑕疵(包裝輕微破損、字跡模糊、近效期藥品未單獨標識等)。
制造醫療器械“使用漏洞”。比如故意觸碰沒有消毒的醫療器械、購買醫療器械后,以沒有中文說明書為由要賠償(其實是有外文說明書,并合規備案)
偽裝成慢性病患者,讓醫生不開處方直接拿藥或者故意隱瞞病史,用藥后要求賠償等等。
3.那么診所該如何避免這類事件呢?
基層診所作為醫療體系的“神經末梢”,正面臨專業碰瓷者的惡意圍獵。筑牢"防碰瓷"防線需從內部管理、證據留存、外部聯動三方面主動出擊。
內部管理要“嚴”字當頭
規范藥品全流程管控,入庫時嚴格驗收破損、近效期藥品并單獨標識,定期核查冷藏設備溫度并存檔記錄,處方藥須憑處方銷售并留存患者信息及處方原件;醫療器械需確保資質合規,嚴格按規范消毒并記錄,使用前向患者充分告知注意事項;診療過程需規范問診、處方書寫,詳細記錄病史、過敏史,對“特殊處理”要求保持警惕,必要時提前告知并錄音錄像。
證據留存要“實”處發力
面對惡意索賠,堅決拒絕"私了"妥協,及時固定監控錄像、溝通記錄、藥品器械資質等關鍵證據。若遇投訴積極配合監管調查,出示合規證明;遭遇威脅恐嚇則立即報警,留存敲詐勒索證據。如江蘇某診所曾憑借完整進貨臺賬、銷售記錄及監控視頻,成功證明“藥品過期”系對方刻意制造假象,最終碰瓷者因證據不足被批評教育。
外部聯動要“合”力破局
基層診所可加入醫療協會共享碰瓷者信息,形成行業防范合力;聘請法律顧問熟悉法規邊界,復雜糾紛及時尋求法律支持,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爭議。
值得強調的是,合規經營是最好的“護身符”。基層診所唯有守住法律底線、規范診療行為,才能讓碰瓷者無機可乘。
最后,如果您的診所需要一款集線上預約、客戶管理、線上商城、進銷存管理、營銷管理、微信服務、數據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診所管理系統,歡迎隨時聯系。
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
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