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某三甲醫院的診室里,內科主任醫師李醫生最近明顯感覺到開藥單上的“變化”——過去總被系統標記的"非中選高價藥",如今在合理范圍內使用時不再觸發預警;而她所在的科室,這個月起結余留用資金到賬后,護士們的績效獎金漲了15%。這些細微改變的背后,是天津市近期出臺的《關于推動集采結果穩妥有序落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正在重塑醫藥集采的執行生態。
1.從“考核高壓”到“雙向松綁”:醫護不再是被動的執行者
集采政策推行以來,“用量達標率”曾是懸在醫護人員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王醫生曾坦言:“有些慢性病患者對特定藥品有長期用藥習慣,突然換成中選仿制藥可能出現依從性問題;還有些新藥納入指南后,臨床需求激增,但采購量指標卻卡得死死的,超額使用非中選藥就要扣績效。”這種“一刀切”的考核模式,一度讓醫生陷入“治病”和 “完成任務”的兩難困境。
天津新規的突破性在于,將“剛性約束”轉化為“彈性引導”?!锻ㄖ分忻鞔_,如果因為公共衛生事件、診療指南更新、藥品納入重點監控目錄等客觀因素導致采購量未達標的機構,可通過提交說明申請調整考核;更值得關注的是,非中選藥品如果價格更低、療效相當,使用情況不再納入負面考核。
這種“以臨床需求為中心”的調整,讓醫生不必再為合理用藥焦慮——李醫生最近接診的一位心衰患者,因對原研藥敏感,醫生開具了同成分但價格更低的中選仿制藥,既保證了療效,又符合集采要求。
2. “結余留用”激活內生動力:薪酬從“控出來”到“掙出來”
如果說考核優化解決了“不敢用”的問題,那么“結余留用資金主要用于提升醫務人員薪酬”的政策,則從根本上解決了“愿意用”的動力。過去,集采結余資金多被納入醫院統籌賬戶,一線醫護很難直接感受到改革紅利;如今,這筆資金被明確用于優化薪酬結構,相當于把“集采節約的成本”轉化為“醫護勞動的回報”。
某二級醫院的財務科負責人算了一筆賬:2024年該院集采藥品節約資金約800萬元,按新規其中60%可用于醫護人員績效。今年上半年,該院護士的基礎績效平均上漲12%,兒科、急診科等高強度崗位額外獲得5%的傾斜。“現在開中選藥不再是‘任務’,而是能為患者減輕負擔、為自己增加收入的雙贏選擇。”急診科護士張女士的話,道出了許多一線工作者的真實感受。
3.全鏈條監管+精準賦能:讓執行更透明更高效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天津新規沒有停留在“松綁激勵”層面,而是構建了“監測-預警-整改”的全鏈條監管體系。依托省級采購平臺,系統可實時追蹤每個醫療機構的采購進度、中選藥占比等核心指標,一旦出現“采購進度滯后”或“非中選藥超比例使用”,就會自動觸發預警并生成季度報告。
某區醫保局的工作人員展示后臺數據:“上個月有3家診所的非中選降壓藥使用比例超標,系統預警后,我們第一時間上門核查,發現是老患者指定用藥,經評估后允許備案使用,既守住了底線,又保留了人性化空間?!?/p>
在供給端,天津同樣打出“組合拳”:對配送不及時、響應慢的企業,通過提醒、約談、失信評級等方式督促整改;對整改不力的,直接按標書條款懲戒。這種“剛柔并濟”的監管,讓藥品供應更有保障——市三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劉建軍說:“過去最怕中選藥斷供,現在企業配送準時率從85%提升到98%,醫生開藥再也不用擔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p>
4.政策銜接與配套保障:為改革注入持久動能
集采要實現“降價不降質”,離不開醫保、衛健等多部門的協同發力。天津新規特別強調“結余留用政策與支付方式改革的銜接”——對于耗材集采后價格下降的部分,與之關聯的手術類項目將優先納入調價評估,現行價格偏低的加快調整。這種“騰籠換鳥”的機制,既讓患者享受到耗材降價的好處,又保障了醫護的技術價值。
在政策解讀方面,天津創新推出“三維培訓”:面向醫護人員的“臨床操作指南”、面向患者的“用藥明白卡”、面向企業的“履約指導手冊”。市醫保局還聯合醫學會開發了“集采藥品臨床使用案例庫”,通過真實世界研究數據證明中選藥療效,用科學證據消除醫生疑慮。正如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專家所言:“天津的做法不是簡單‘推著走’,而是‘扶著跑’,讓各方都能在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p>
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參與”,從“考核驅動”到“激勵引領”,天津的集采執行新規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當醫護人員的薪酬增長與集采成效真正掛鉤,當臨床需求與政策目標實現動態平衡,這場涉及億萬人的醫藥改革,正從“政策落地”邁向“生態重構”。正如李醫生在診后記中寫的:“現在開藥時,我能更專注地考慮患者需求——因為我知道,每一次合理用藥,都是在為自己、為同行、為整個醫療體系的良性運轉添磚加瓦?!?/p>
最后,如果您的診所需要一款集線上預約、客戶管理、線上商城、進銷存管理、營銷管理、微信服務、數據分析等功能為一體的診所管理系統,歡迎隨時聯系。
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
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