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國家衛健委聯發布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提出在夯實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服務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基礎上,通過互通共享三年攻堅、健康中國建設等優先行動,推動全民健康信息化向數字健康邁進。
目前,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已基本建成,省級統籌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不斷完善,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平臺的聯通全覆蓋。800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已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20個省份超過80%的三級醫院已接入省級平臺,25個省份實現了電子健康檔案的省內共享調閱,17個省份實現了電子病歷的省內共享調閱,204個地級市實現了檢查檢驗結果的互通共享。
各地通過辦好“一件事聯辦”等關鍵小事,取得了信息便民惠民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互通共享攻堅行動提出了八個目標任務:
普及推廣電子健康卡。
推動檢查檢驗結果的互通共享。到2025年底,全國所有二級公立醫院要實現檢查檢驗結果的跨機構調閱。
推廣商業健康保險就醫費用一站式結算。到2025年底,有條件的省份要實現商業健康保險就醫費用的即時結算。
推動電子健康檔案的“跨省份查詢”。計劃到2025年底,試點省份要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向居民本人提供實時授權查詢服務。
完善國家及省統籌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
建立統一的衛生健康信息傳輸網。
推動醫院信息化建設提檔升級。
提升網絡和數據安全的防護能力,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醫院目前常見的平臺包括集成平臺、大數據平臺和數據治理平臺。這三類平臺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互有交集、彼此協同。我們將重點介紹這三大平臺的起源、定位和解決的核心問題,以幫助醫院信息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臺產品。
集成平臺最初起源于企業數據集成領域,而不是醫療行業。隨著企業內部系統數量的增加和業務的擴展,幾乎所有行業的企業都面臨將散落在各個系統間的數據整合后進行二次加工利用的需求。集成平臺作為一個技術概念,最初是為解決企業內復雜應用間的系統集成和異構數據交換問題而生的中間件平臺。隨著醫院業務系統的增多,醫院也開始采用集成平臺來解決系統整合問題。
大數據平臺的出現是為了滿足醫院對數據集成和分析的需求。隨著醫學影像、音視頻、歷史紙質檔案等非結構化數據集成和數據挖掘需求的出現,大數據架構被納入醫院數據平臺的技術方案中。此外,國家在2016年至2018年間相繼發布了一些健康大數據相關政策,對醫療行業的大數據平臺建設提供了指導和支持。
數據治理平臺的出現是為了解決醫院數據集成后的治理問題。由于醫院管理和醫生個體的差異,以及數據應用對數據二次利用要求的變化,導致醫院雖然通過了互聯互通測評,但數據難以利用。通過數據治理平臺對數據進行治理,可以產出高質量的數據,使醫院臨床數據真正發揮其價值。
以上是對集成平臺、大數據平臺和數據治理平臺的起源、定位和解決的核心問題的介紹,希望能幫助醫院信息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平臺產品。
集成平臺應該具備哪些功能?
醫療行業的系統集成相較其他行業起步較晚,采用的是總線式的集成方案。醫院通常圍繞集成引擎與醫療信息行業特有的信息交換標準(如HL7、DICOM、IHE等)和信息內容標準(如ICD、SNOMED、LONIC、C-DRGs、衛生信息數據元等)形成解決方案。
醫療行業的集成平臺主要解決系統集成、數據集成和公共服務集成的問題。除了建立數據中心外,集成平臺還提供數據分析服務,提供醫院信息平臺所需的數據交換管道和數據標準化核心能力。
集成的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是基于標準協議的集成。這種方式借鑒了國外醫療行業的協議和規范。其特點是基本不使用適配器,所有的信息系統都需要改造,平臺主要起到消息路由的功能。因此,各個系統可能需要進行現場改造,改造成本和風險相對較高。
第二類是通過面向服務對業務和數據進行抽象與封裝,這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方案。與第一種方案類似,使用適配器,利用現有信息系統接口能力連接各個系統,但目標是盡量不改造或少改造業務系統,根據現有臨床業務,在平臺上對臨床信息系統的服務進行封裝,以保障安全、穩定的連接。
一個獨立的集成平臺通常包含的模塊有:集成引擎、統一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患者主索引管理、主數據管理、元數據管理、數據中心、統一患者視圖與綜合輔助決策分析系統。
以上是對醫療行業集成平臺的介紹,希望能對醫院信息科選擇合適的平臺產品有所幫助。
關于我們
康博嘉HIS、HRP、HCRM、IIP 貫穿醫療機構整個智慧醫療、 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全周期:從臨床應用數據,到人財物數據, 再到患者服務數據,通過數據集成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最后 形成患者全生命周期數據中心和醫療數據中心,成為科研發展和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賦能醫療機構實現全面數智化升級。
 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
        關注康博嘉微信公眾號
        獲取營銷干貨和最新活動資訊